手机:学生的“随身图书馆”还是“分心神器”?
说到学生用手机,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“哎呀,又分心了!”确实,手机在课堂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强,时不时就有学生偷偷摸摸地刷个朋友圈、看个短视频,老师讲得激情四溢,学生却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。但别急着下定论,手机其实也是个“随身图书馆”。比如,遇到不懂的题目,随手一搜就能找到答案;学习累了,看看教育类的APP还能涨知识。所以,手机到底是“分心神器”还是“学习助手”,关键还得看怎么用。

老师和家长的“双重标准”
说到学生用手机,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可谓是“双重标准”。一方面,他们担心孩子沉迷游戏、刷视频,浪费时间;另一方面,他们又希望孩子能利用手机查资料、做作业。这种矛盾的心情就像是在玩跷跷板:一边是担心孩子学坏的压力,一边是希望孩子进步的期待。其实,与其一味地禁止或放任不管,不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手机使用规则。比如规定每天只能玩一小时游戏,或者只能在完成作业后才能刷视频。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求,又不会耽误学习。
手机的“双面性”:既能让你开心也能让你崩溃
手机的“双面性”真是让人又爱又恨。它既能让你在无聊的时候找到乐趣——刷刷抖音、打打游戏、和朋友聊聊天;也能让你在关键时刻崩溃——比如考试前发现复习资料都在手机里忘记下载了!更别提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景:明明是上课时间,却因为一条微信消息忍不住偷偷摸摸地回复;或者明明是自习时间,却因为一个游戏的推送而忍不住点开玩了几局。所以说,手机的诱惑力真的不容小觑。但换个角度想,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手机的这些功能,它也能成为你学习的好帮手——比如用记事本记录重要事项、用闹钟提醒自己按时完成任务等等。总之呢(抱歉用了这个词)……关键在于你怎么去驾驭它而不是被它驾驭!
下一篇: 学校禁止带手机属于什么保护